新华字典 > 字典资讯 > 彝族文化“活字典”

彝族文化“活字典”

2013-03-04 11:41:46

  王继超说,“我们那个村子又是高寒地区,种出来的粮食只够吃半年,到了下半年就开始到处挖野菜,每天大肠告小肠。”
  1957年,王继超出生于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龙场镇长坪村的岩脚寨。
  1982年,中心民族大学民语系举办彝文文献干部专修班,已经介入过彝文地名翻译工作的王继超伎痒。他找到当地一位60多岁的彝族老先生,在20多天里愣是学了3000多个彝族文字。
  有一天,他看到自己的老师煮了一大锅玉米饭,“那个香啊,我当时就想,一定要好好学习,当一个老师,这样就能吃饱饭了”。这是个只有200来人的彝族小寨子,王继超的父母就靠种几亩洋芋来养活六个孩子。”王继超笑呵呵地说。
  你能想像吗?一直到小学四五年级,字典查询我和同村的小伙伴们都还不会说汉语,也不熟悉彝族文字。 “当时有些考生想把这个机会当成一个跳板,找到更好的出路,可我从小生长在彝寨,耳濡目染着彝族文化,我是真的爱这个东西。”
  然而,15年之后,当了8年小学老师的王继超找到了自己人生的真正目标--彝文翻译。
  谁也没有想到,这个10岁仍旧不懂彝文和汉语的彝族孩子,经由几十年的奋斗,捉住政府为少数民族创造的种种机会,成了一个精晓古汉语、古彝族文字和现代彝族文字的“活字典”,被公以为彝文化研究的权势巨子,为抢救和翻译古彝族文献、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立下汗马功劳。